急性胃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糜烂性胃炎rdquo杂 [复制链接]

1#

前言

由于本文过长,内容复杂,特提前说明,读者可有的放矢阅读,对于中医同道建议全文阅读,一时若读不完,可分时分段。本文内容包括这则病案两次详细的诊治思路,附加的一则病案以及全文总结三大部分。主旨如题所示,对补中益气汤的深度思辨,以及对脾胃病的部分认识与思考,若能对读完此篇的同道有所启发,吾愿足矣。非医学朋友着重看看医嘱,以及对脾胃病的思考,若增加对疾病对自身的反思,吾愿亦足。

首诊年9月26日

张某,女,45岁。教师。体瘦,面颊黯斑成片。

胃病多年,去年确诊“糜烂性胃炎”。现症:无食欲,勉强饮食,食谷不化。胃酸过多。大便频溏。胃痛,多刺痛,夜间多发,发则不眠。眠一般,可入睡,醒则难眠。一年前,足寒不温,今年始手心发热,足心亦是。今夏始,烘热汗出,齐颈而还,兼见后背,疑似“更年期”。月经不调,半月一次,量少,经期一周。常年咽痛。教师职业,加之“陪读”,平素多劳累。

自诉今之诸疾,皆起于十多年前生孩之时,首产“大出血”,休养不当;二产更是,无休而多劳。原多斤,减到90多斤,直至今日,虽多食亦不长肉。后因他伤,胃病渐重。生活常年劳累,多思多忧虑。胃病多年,虽多方求治,中西医遍求,无显效,拖延日久成为“糜烂性胃炎”,不可食,食而不化,消瘦痛苦,且忧心恐为“癌”变。倾诉之时,不禁落泪。曾一中医,告知胃热,治之初效,后无效。

舌红瘦薄苔薄白。右脉稍弦关弱重按寸无尺沉显;左脉稍弦关弱。(左右脉气皆弦而不调和)

思:此为劳损,损而虚。虚则补之,补中益气,调和肝脾,使气归中土;兼补肾阳,引火归元,火归下水。以轻剂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炙*芪15g炒白术9g*参9g炙甘草6g

升麻3g柴胡3g当归9g熟地15g

茵陈3g生麦芽3g仙茅12g仙灵脾12g

肉桂1g(后下)

5剂,自煎。每日一剂,每剂二服。

医嘱:

1、九分养一分治。如何养?绝对忌口:饮食有节,寒热适中,不乱吃,不多吃。宁可少吃多餐,吃一点消化一点,一日多次,也不要因为吃药后胃口好转便放开大吃。否则会前功尽弃。

2、不要多想,特备是胃病这方面。吃药好转过来就行,不要总是担忧会得胃癌。

3、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这个病治养至少得一年。

后记:

1、症杂而重,处方却以补中益气汤轻剂,药精而量小,为何?

病症虽杂,试分类:

①无食欲,勉强饮食,食谷不化。②胃酸过多。③大便频溏。④胃痛,多刺痛,夜间多发,发则不眠。⑤眠一般,可入睡,醒则难眠。⑥一年前,足寒不温,今年始手心发热,足心亦是。⑦今夏始,烘热汗出,齐颈而还,兼见后背,疑似“更年期”。⑧月经不调,半月一次,量少,经期一周。⑨常年咽痛。

①②③④为脾胃类病症——有虚,有寒,有瘀。

⑤睡眠类病症——有郁。

⑥⑦手足全身病症——有虚,有热。

⑧月经病症——为虚。

⑨职业病,暂不归类。

虚、寒、郁、瘀都很好理解,好解决。疑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汗与热?

一般情况下汗、热并见,当为热象,实热或虚热。若此例也是如此,加之长期咽痛,多为阴虚火旺,那证为寒热错杂?细细思之,不对,此病单纯虚寒而无半点热,舌脉象证之,回顾病程亦可得之。舌虽红,脉虽稍弦,似有热,却非真内热。舌瘦薄,脉弱都是虚象。那热与汗从何而来?

热由寒来,汗由虚来。虚为脾胃,化生营阴不足,而慓疾之悍气,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虚寒在内,浮火四散,故见手足心热,烘热汗出。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这种说法有些熟悉?如果没有想起,我提示一个词语——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对于学中医的人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究竟有几个人深究过其中蕴含的道理。即便是看原著,听人讲解,但真正看明白过吗?别人真正讲清楚过吗?自己真正懂过吗?

总而言之,本例病症虽杂,本质却是虚寒。故而,虚则补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补中益气,使气归中土;兼补肾阳,引火归元,火归下水。那为何补肾精温肾阳?

一是久病及肾,气损及阳;二是“六七之年”,天年本虚;三是病症,面色亦显,得知“疑似更年期”。

再思之:

脏腑辨证:病在脾肾。

病性辨证:虚与寒。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病。

故而,选方补中益气汤加味,遵从《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用药精简,轻之又轻,惟恐药伤!脾胃不受纳,不运化,重药即是伤!

具体用药加减意义:

芪、草本甘补,蜜炙之,减芪之燥,草之寒,用以补益与调和,用心顾护。去陈皮,因陈皮辛温,恐耗气。用熟地、二仙,补肾精肾阳,加之肉桂,引火归元。另二仙、肉桂亦暖中,因其症大便频溏。茵陈、生麦芽调气,具体作用有二:一是入肝,伸甲木之条达,由此生生不息;二是伴大队温热之品,舒展胃气,清透郁气。

咽痛为职业病,暂置之不理。嘱之,说话要低声细语,能少说话便少说。

2、再思补土宗师李东垣与补中神方——“补中益气汤”!

前面分析过,本例热与汗,责之虚与寒,可宗“甘温除热法”,用补中益气汤。这里简单回顾一下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针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提出“唯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创立甘温除热、益气升阳之法,自创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汤等名方。尤其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在临床上应用极其广泛,主治脾胃气虚证和气虚下陷证。

李东垣之所以被人记住,在于开拓创新,不落窠臼。他积极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再思现代慢性脾胃病!

常有慢性胃病的人害怕吃药,吃西药越吃胃越难受,而吃中药,也是难受,苦的、难闻的令人作呕。我一听这样的描述,就知道问题不在中药,而在开药的那个中医。治疗胃病的首要原则——不伤胃,一个简单判断的方法就是,中药能不能喝下去。如果连喝都喝不下去,那这剂药方已经失败了。先让胃受纳,才有调理的可能。脾胃喜甘恶苦,中医常识,可惜好多中医常常在这上面犯错误。甘味药用来补虚,对于丰衣足食多数营养过剩的现代人来说,适合吗?

李东垣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人民饥饱失常,水深火热。所以那时人们的胃气大多倍受损伤。所以他创造了补中益气汤来补益脾胃中气,消除中气损伤而导致的种种疾患根源。

而如今丰衣足食,脾胃病是不是少了呢?事实上,依旧层出不穷,只是因为种种缘由:饮食不规律,经常过饱或过饥,饮食不节,嗜食油腻辛辣,食凉饮冷。如此胃气也同样受损,从而滋生出各种疾病,同样也需要补中益气汤来纠正。李东垣说: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思,劳逸过度,而耗损元气。

对于慢性脾胃病人来说,虚损的更为常见,这个现象值得深入思考。初期的胃病,多为实证,比较好治,为什么那么多人一不小心转变为慢性胃病?除了病人本身原因外,医生方面,医学知识普及也很欠缺,还有就是失治、误治的不少,这里是指药伤。

二诊网诊年10月4日

服药期间断断续续询问效果,现归总如下:

如我期望,一剂见效。服药两剂,效佳,胃口开,大便好转,胃痛减轻,夜寐佳。然而,胃口开后,贪食过饱,食而不化,便胃痛。后断断续续服药,五剂药,有时一天只喝一回,有时两回,后两剂还把肉桂弄丢了,所以至今还余一副。

现状:食欲可,不能多食,多食则饱胀不消、胃痛。大便正常。胃痛大大减轻,白天不察觉,夜里少痛,不再刺痛。手足心热消,汗出大大减少,后背不舒畅。咽痛依旧。

思:初诊对路,效不更方。减二仙为9g,加羌活3g,五剂。用羌活,伸畅背部膀胱经,另外取其升阳之功。再嘱咐严格忌食,切不可得意而大意,因小失大,以致前功尽弃。

后记:

1、服药后脾胃知饥,有食欲。胃之受纳与脾之运化两大基本功能开始重建,如此中土运转,带动全身气机升降出入。

2、大便如常,出乎意料如此之快。得益于温阳、升提两功。然本方不在升提,重在温补。

3、手足心热消,出乎意料如此之快。虽然补中益气汤讲究散火,可我的思路是伏火,联想补土伏火理论——封髓丹。

4、汗出大减,温阳之功。

5、胃痛减,刺痛消,此刺痛并非为瘀血疼痛。如此虚甚胃病,用辛散的活血化瘀药,当十分小心,防止败胃气。联想小建中汤,补虚止痛。

6、李东垣升阳药常用到羌活、独活等,并非单单柴胡、升麻二药。

7、咽痛另思他法。不建议茶饮润喉,防止杂药入胃伤胃。

8、肉桂一味,辛甘大热而纯阳,善补火助阳,既能兼顾气损及阳,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本方中少佐肉桂,还有借其辛香之气,悦脾醒脾而促消化。

年10月9日

询问,咽痛如旧,胃时有不舒,不可多食,余无不适。嘱严格忌口,继续服药。

另外再谈一谈脉象——弦脉主虚,营卫不和

此例的脉象给人感觉首先是弦,但弦而不硬,重按反弱,只是一种不调和之感,让人想到慓疾滑利的卫气,重按之下,又觉无力而小,这又是营气不足之象。补中益气汤中当归用以调血,深意缘此。当归本甘温调血补血,滑润血脉,在一派脾胃虚损时,甘温补气药中必不可少,无此不可调营卫。卫在外,营之守也,如果营卫不和,则热不去,汗不止。东垣说热是阴火,源于脾胃虚弱,湿气下流,郁久化火,我到觉得从营卫调和角度来考虑更为妥当。这也是为什么虚证常常得见弦脉。

由弦脉再延伸——小建中汤与补中益气汤:

小建中汤,“阳脉涩,阴脉弦”“虚劳里急”“腹中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这些症状都与本例相近或相同。小建中汤,可治脾胃虚损病,与补中益气汤相比较来看,两方用药都有甘温补中,调和营卫深意。本病以小建中汤治之,亦可。*芪建中汤,亦可。再翻书,突然看到下面这句话,不禁一笑,原来与东垣老人不谋而合,大喜!

“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毛发枯槁、发脱落,从*芪建中汤。——《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李东垣”

附另一补中益气汤治疗虚损胃病验案:

年1月10日

徐左,年38岁,胃炎胃溃疡10余年。近两年来饥饿时胃脘嘈杂,胃痛,左肋下刺痛,跳痛。(肝B超无明显异常)。口臭。纳可,二便调,眠可。冬则畏寒,夏则畏热。补:年1月,县医院胃镜示:1、浅表性胃炎;2、十二指肠炎。

舌红苔薄*边齿痕显。——郁(思、湿——肝、脾)而化热

左脉寸弱关浮弦,右脉微浮弦重按关尺无。

劳倦内伤,当补中益气合疏肝解郁。

*芪15g炒白术12g*参9g炙草6g

升麻3g柴胡3g白芍12g陈皮9g

香附9g炮姜9g*芩12g薄荷6g(后)7剂。

注:补中益气汤中的当归换做白芍,意图柔肝。而*芩专为苔*而设,清肝热燥湿。香附、薄荷,疏调肝脾。炮姜,温中之效,另,一则当时天寒,二则佐制*芩伤中。

年1月17日

复诊,第5剂时开始显效。嘈杂大减,余症皆消。近3日,每晚怕冷,流清涕。舌红苔薄白边齿痕(较前减)尖微红。左脉寸(心微烦)稍滑关微弦,右脉稍弦(关甚)。

上方*芪加至18g,柴胡加至12g。药店若无炮姜换干姜6g。(果无炮姜)7剂。

思路:1、效不更方。2、晚怕冷流涕,虑为外感,临晚因寒而发,故加*芪,柴胡,一为益气,一为发表。柴胡合*芩,并调枢机,故心烦可自消。柴胡量变而质变,不为生发少阳之气。

年2月8日

服上药,嘈杂,胃痛时发,较前大大减轻。畏寒服药则愈。春节停药至今已有半月。舌淡胖大齿痕苔薄白。左寸滑数关尺弦,右寸微数关微弦。效不更方,然久病不愈:一力尚未致也;二力未及也,活血调肝通络。

*芪18g炒白术12g*参9g炙草6g

升麻3g柴胡9g*芩12g陈皮9g

香附9g高良姜6g赤芍12g当归9g5剂。

总结:补中益气汤——补中以伏火,益气以升提,两法有别

上文完成后与同道文龙兄交流,他说补中益气汤是偏升的,是在胃阴胃阳正常,或者脾的病变突出于胃的基础上才能用的。我予以否认。就本例来讲,我用补中益气汤,益在补虚温阳,并无升提之意。

虽然有柴胡、升麻二味,不过取其生发土木之气,并佐以茵陈与麦芽,氤氲之态微微周旋,生一便可生二生三生万物。所以*芪量小,虽益气,然亦微微之态,不足提领诸气上升而举陷。若使其升提之性当大力图之,我常用30g起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