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引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10/4211291.html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
胃肠镜检查
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很多疾病也得以早期发现、干预
在胃肠镜检查结果中
“慢性萎缩性胃炎”很常见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
出现这一诊断意味着要得胃癌了
那么,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
是否真的就一定会癌变?
还有治疗的机会吗?
浙江大医院消化内科专家
把这些疑惑统统讲清楚
吃不下、打饱嗝,查出这种病
63岁的马阿姨(化名)是杭州萧山人,一直以来身体都没出过大毛病,只是这些年常常感觉上腹部不舒服。
“一开始么,就是觉得肚子胀胀地,胃口也不是特别好。”马阿姨说,最初以为是年纪大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是什么大事,但去年开始,经常只吃了几口饭就感觉饱了,还时不时打饱嗝,而此前她至少能吃一碗饭。
不放心的她,医院就诊,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这可把马阿姨吓得不轻,“回去叫我孙子网上查了下,说这个病要变胃癌的,我真的是饭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
看着马阿姨因为疾病一天天精神憔悴,今年4月初,子女带她来到浙大一院消化内科,想寻求进一步治疗。“根据她去年的检查结果,我们为她进行了放大胃镜精查,发现她是中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中重度的肠化,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内科张雪群副主任医师介绍,像马阿姨这种诊断的患者,确实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但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建议她定期复查,一旦发现早癌可以及早干预治疗。
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定会癌变?
不一定!有些情况甚至能逆转
那么,是不是所有查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都面临着胃癌风险呢?
浙大一院消化内科专家提醒,在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中约20%左右的人会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它确实存在一定的癌变概率,但情况因人而异,甚至有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有可能逆转,因此不必过度忧虑。
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是指我们的胃在缩小,而是指在胃粘膜上具有分泌胃酸、蛋白酶等消化作用的腺体萎缩,其本质是一种慢性胃炎。
引起腺体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年龄大而引起的自然老化,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病因的萎缩可将疾病发展推向不同结局,其治疗原则也主要是病因治疗。
“如果是有直接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过除菌治疗后,有部分患者可能实现逆转。”张雪群副主任医师解释,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这也让它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在年轻人中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药物除菌实现的逆转不是短期内、一瞬间的,可能也要经过5、6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这个期间内,患者也不能大意,需要定期复查幽门螺杆菌。
但如果没有具体病因引起该病或是人体的自然老化,当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定期复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胃炎到胃癌,过程漫长
这种情况常常伴随出现
和马阿姨一样,也有不少患者在内镜检查中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如果两者同时出现,那么癌变的风险又会高出几分。
一般而言,正常的胃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后,会呈现“肠化、异型增生、胃癌”这样一个进展趋势,而真正要从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化成胃癌,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发展过程,肠化的全称是肠上皮化生,正常情况下的胃粘膜和肠粘膜在上皮细胞结构、腺体组成、分泌功能等方面都不一样,但在慢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在某些机制的影响下,会转变为肠粘膜上皮组织,这个过程就叫“肠化”。
根据病理表现,肠化分成不同程度,患者查出后也不必过度紧张,要接受医生的专业意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一样,肠化在目前也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需要定期复查,一旦发现早癌的苗头及时扼杀。
出现这些症状是警报
在生活中,疾病的来临其实早早就给人们敲醒了警钟,只不过是大家很少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痛、腹胀、嗳气(打饱嗝)、餐后的饱腹感、早饱(即吃了一点就觉得吃饱了)等症状。很多人常常不把这些症状放在心上,以为是消化不良,如果长期存在这些症状,医院就诊。
面对疾病,更要摆平心态,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不轻信网络或民间流传的说法,不自己吓自己。降低患癌风险,医生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1、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已被世卫组织列为第I类或明确的致癌物,也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及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展,从而降低患癌风险。
2、多吃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研究表明摄入水果和蔬菜(特别是水果),很可能具有预防胃癌的作用。
3、定期内镜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或有胃癌家族史、严重胃病的患者定期接受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