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张大爷在去年一次朋友聚餐后,有点腹痛和腹泻的症状。
他以为是吃错东西了,回家后吃了肠胃药后,症状便缓解了。
但是去年一整年,张大爷经常会腹痛、腹胀、放屁多,有时还会有便血的情况。
于是在今年年初,医院挂了个消化科。
了解了张大爷的症状后,医生安排他做了一系列的检查。
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为.33g/L,有轻度贫血;
大便检测显示他的粪便中炎症标志物钙卫蛋白的浓度为79μg/g,数值偏高,提示肠道有炎症;
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充血、发红和糜烂,而且采集的活检标本病理分析显示表面糜烂、固有层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物代替,说明有明显的活动性慢性结肠炎。
看了张大爷的检查报告后,医生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要求他住院治疗。
经过药物治疗后,张大爷排便不再带血,腹痛也减轻了,住院3天便出院了。
出院的时候,医生给张大爷开了口服甲硝唑和环丙沙星等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药物,并叮嘱他要定期随访和观察。
后来,张大爷看自己没再腹痛,也没便血,于是就停药了,医院复诊。
但是最近一个月,张大爷又出现不规则的腹痛,经常腹胀便秘,排便后也有排不干净的感觉,而且还因此瘦了很多。家人见状,医院检查。
张大爷大便潜血检测的结果呈阳性,代表大便中有隐藏的血液,而结肠镜检查发现其肠管内有多发溃疡型肿物,较大的直径超过了2厘米,部分肿物还带有粗蒂。
医生高度怀疑肿物有癌变的可能,于是建议张大爷立即住院并接受治疗。
几天后,医生给张大爷进行了内镜下结肠黏膜剥离术,切除了他肠管内3处肿物,最大的已经有3厘米×3厘米。
后续活检的病理报告显示,张大爷被切除的肿物有局部癌变的情况,但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都没有发现肿瘤组织的残留。
而腹部CT检查结果也显示,张大爷的癌细胞没有发生转移,这次手术已达到了“治愈性切除”的效果。
术后24小时,张大爷已经可以进食少量的流质饮食。
术后2天,张大爷已经可以下床走动。术后3天,张大爷就可以出院了,医生说之后只需定期复查肠镜即可。
看完上面的病例,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只是肠炎,怎么会发展为肠癌呢?
炎症和癌症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所有的炎症都会引起癌症?
一、慢性炎症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炎症其实是身体的一种正常免疫反应。
当身体遇到有害物质(例如细菌、病*或有*化学物质)或者受到伤害的时候,免疫系统就会启动炎症反应,召唤免疫细胞来清理废物和外来的病菌等致炎物质,从而帮助受伤的组织重建。炎症反应可以帮助伤口愈合,并且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炎症反应对身体的好处。
例如不小心割伤或刮伤的时候,伤口周围可能会发炎,出现发红、疼痛和肿胀等症状,等到伤口愈合时,炎症就会消失。
但是如果免疫细胞无法及时清除致炎物质,炎症反应就会一直持续,可能会发展成对身体有危害的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会涉及许多疾病的疾病过程,例如哮喘、心脏病、2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中也包括了癌症。
据统计,全球约有20%的癌症与慢性炎症有关。
Cell子刊《Immunity》杂志上的一篇综述研究指出,慢性炎症会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而癌症本身和癌症治疗也可诱发慢性炎症,从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癌症从中受益。
当体内存在慢性炎症时,炎症细胞会和癌细胞以及周围的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炎性肿瘤微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慢性炎症会损害细胞DNA并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方式,使细胞基因突变率增高,同时还会造成免疫力下降,甚至阻断抗肿瘤免疫,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
如果发现身体里有慢性炎症,医院接受治疗。
千万不要因为症状不明显就不去就医,或者觉得吃点消炎药即可缓解病情。因为有些慢性炎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且规范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发展为癌症。
二、这3种炎症是癌前病变,千万不能拖
慢性炎症如果经久不愈,发生癌变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有些慢性炎症已明确是癌前疾病,如果不积极治疗,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恶性肿瘤。
慢性萎缩性胃炎
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会引发浅表性胃炎,此时问题一般不大,接受治疗即可痊愈。
但如果长期食物刺激或发生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很可能会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的一种癌前疾病,5-10年内的癌变率约为3%-5%。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消化不良,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一般需要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一旦发展到中重度,会出现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胃癌的发生几率就会显著增加。
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肠炎的类型有很多种,主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肠炎基本上不会发生癌变,一般通过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3-5天即可恢复。
而慢性肠炎,尤其是慢性溃疡性肠炎,发生癌变的几率较大。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尚无方法可治愈,而且会伴随患者终生。
当病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持续腹痛、腹泻和血便症状;等到病情缓解时,患者则可正常工作和生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癌和结肠癌的癌前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癌变风险会逐渐增加。
3、慢性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乙型肝炎(乙肝)高发区大多也是肝癌高发区。
乙肝并不一定会演变成肝癌,但大部分肝癌患者都是因为感染乙肝病*后患上慢性乙肝,然后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终患上肝癌。因此,一旦发现患上乙肝,一定要积极进行抗病*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乙肝。
从慢性乙肝到肝癌,只需三步:慢性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而大部分癌症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从慢性炎症到癌症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只要在发生癌症前积极治疗,避免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就能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三、慢性炎症的常见症状
导致慢性炎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遗传、免疫反应异常、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睡眠习惯和慢性疲劳等。
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下症状,很可能是慢性发炎的征兆。
1、不明原因的疼痛
如果身体经常会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情况,有可能不是受伤引起的,而是慢性炎症的信号。
身体里的致炎因子增加时,可能会攻击肌肉和关节等部位,导致出现发红、肿胀和疼痛的症状。
2、持续的消化问题
持续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有可能是慢性炎症的迹象。
这种炎症往往会引起胃肠痉挛、肠漏症或增加肠道渗透性。如果这些症状经常出现,也可能是因为食物过敏、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发炎。
3、皮肤问题反复发作
有时候,体内有慢性炎症也会表现在皮肤上。皮肤作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当体内致炎因子增加,持续地发炎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触发相关的皮肤疾病显现在皮肤表面。
所以,如果你经常会出皮疹、长痘痘、皮肤干燥或湿疹发作等,很可能代表着你的体内有慢性炎症。
虽然慢性炎症可能会诱发癌症,但你也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慢性炎症,进而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三、想要防癌,首先要抗发炎
不想炎症变成癌症,那么就要尽量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慢性炎症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建议日常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多做运动。
饮食上,建议采取抗炎饮食,即多吃有助于降低炎症水平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三文鱼、沙丁鱼和鲭鱼等深海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具有一定的抗炎特性;其他抗炎食物还包括蓝莓、葡萄、大蒜、茶和生姜等。
著名的地中海饮食被誉为是最佳的抗炎饮食模式,它已被证明可以减少CRP和IL-6等炎症标志物。这是因为地中海饮食推荐以水果、蔬菜、鱼类、豆类和全谷物为主,并且会限制红肉、蛋*和*油等不健康脂肪以及加工和精制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有效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预防并减轻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
抗炎饮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吃一些会促进慢性炎症的食物。常见的促炎食物有果汁和汽水等含糖饮料,白米饭、馒头和挂面等精制碳水化合物,糖果、蛋糕和冰淇淋等甜食,热狗、香肠和腊肉等加工肉类,以及含有反式脂肪的零食和酒精等。
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还能控制体重,有助于减少体内炎症的发生。建议每周至少要运动4-5次,每次进行30-45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10-25分钟的重量或阻力训练。
睡眠时间和质量都会影响体内的炎症水平。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引发炎症。因此,建议每天应保证7-9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最好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在躺下前要收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睡觉的房间应保持凉爽、黑暗和安静。
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状态下,身体的内分泌会发生紊乱,进而促使炎症发生。不受控制的紧张和焦虑也会影响整体健康,可能会驱使你暴饮暴食并增加过多的体重,进而诱发慢性炎症。因此,建议日常要学会给自己释放压力,例如可以冥想或写日记,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情绪。
肥胖不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慢性炎症。例如体脂升高会增加关节疼痛的发生率,长期下来容易引发骨性关节炎等慢性关节疾病。减肥并把体重控制在健康的范围,可以帮助减轻与关节炎相关的炎症。
虽然有些炎症会引发癌症,但并非所有炎症都会变成癌症。所以,在发现有炎症的时候,无需过分担心和恐慌,医院就诊,并对症治疗。同时也不要因为炎症症状轻微就忽视它,甚至长期拖着不治疗,这样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病变,损害健康,甚至会夺去你的性命。
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多吃抗炎食物,多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优质的睡眠质量,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样坚持下来相信不久便能看到身体的改变,不仅慢性炎症减少了,免疫力也提高了,身体自然也就更健康啦。
参考资料/p>
[1]GretenF,GrivennikovS.InflammationandCancerriggers,Mechanisms,andConsequences.Immunity.;51(1):27
[2]炎症会发展成癌症吗?这三类炎症最需要警惕.健康时报,-03-06
[3]抗炎饮食走红,但给身体消炎光靠吃还不够.科技日报,-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