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节艾飘香,吃粽子佩香囊,药香端午, [复制链接]

1#

健康生活

06/03

因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又称“重五”或“重午”。民谣:“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魅入虎口”。过去人们爱把菖蒲,艾叶悬挂门上,驱魔、避邪,因此又称之为“菖节”、“蒲节”。又因为端午节是五月里的节,有些地方干脆就叫“五月节”。根据史书上面的记载,五月为仲夏,仲夏登高,阳光正好照在头顶,是天气好的日子,所以称之为“端阳节”。

端午节由来

图腾崇拜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迎接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相传伍子胥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习俗

端午,是夏季(午月)开端,农历五月天气湿热多病*疫疾,一直被古人认为是“恶月”,古人形容此间“五*尽出”,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

所以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包括饮雄*酒、带香包、挂菖蒲和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图、挂钟馗画,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的祝福语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

赛龙舟

端午节前后的龙舟竞渡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它的竞技性和趣味性极强,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隋唐嘉话》曰:“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瀼州以南,所相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此戏。’”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龙舟下水的日子。一大早,人们就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绩,更愿风调雨顺,*通人和。每条龙舟都要经过这样的祭祀仪式后,把龙首安到龙舟上,才算龙舟正式下水。接下来是给龙舟点睛,一点天庭,吉星高照,鸿运当头;二点鼻子,和谐幸福,万家平安;三点口利,笑口常开,大吉大利;四点龙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点眼睛,愿龙舟为我们带来健康、吉祥、如意。在全国各地,龙舟比赛开赛前或是龙舟下水时大多会举行一场别具特色的点睛仪式。寓意平安吉祥。

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驱虫防病。

吃粽子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每年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等多种馅料。

五彩绳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这天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五彩绳起源于汉代,是用青、白、红、黑、*等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系在手臂上可保平安健康;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而填充了藿香、吴茱萸、肉桂、砂仁、冰片、樟脑等中草药的香囊,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水,饮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喝雄*酒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酒的习俗。一般饮用的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酒里加入微量雄*而成。在没有碘酒之类消*剂的古代,用雄*泡酒,可以祛*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酒,意在消*防病,虫豸不叮。

躲端午

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过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诗词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

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节饮食注意事项

①食物搭配

食粽时搭配时令蔬菜,餐后再来一份水果,不仅营养均衡,还能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②粽子不可多吃

糯米为含糖的五穀根茎类,若食用过量,血糖同样跟着上升,皆需多加留意。且糯米为支链淀粉不易消化,以一般女生拳头大的粽子而言,建议每日摄取量勿超过两颗,避免肠胃功能不适,如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甚至是急性肠胃炎等问题出现。

③粽子保存很关键

不论哪种粽子,吃前都要彻底加热。天气炎热,粽子容易酸败,要注意保存。打开包装袋的粽子,室温存放不要超过2小时。新鲜粽子每次要少量购买,并及时食用。自制粽子保质期短,最好现包现吃。没吃完的粽子需在放凉、水分沥干后冷藏或冷冻,最好尽快吃完。再次食用时需彻底加热。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④管住嘴,迈开腿

放假在家,免不了好吃好喝大鱼大肉的招待自己,同时肉也是蹭蹭蹭的长,而且粽子也不好消化,吃完饭可以选择散步消食,也可以选择打羽毛球、跑步等简单的运动方式。

⑤多喝水

天气炎热,一天要喝够足量的水,保证身体有足够的水分,不要等渴了再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