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新年,美国的新冠肺炎患者确诊数仍旧高居不下,新冠病*在英国发生变异伦敦封城…这一切,都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了国外的防疫*策、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体系、制度上。
中西方医疗差异究竟有哪些,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12月上旬,由中信出版集团和言几又书店联合举办的“看病那些事:医院故事”——《我在中国当医生》新书分享会上,本书作者,曾于至年服务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医院血液科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朱知梅教授,与他的同事蔡继福医生一起,从跨文化视角,就中英两国医疗差异、进行了探讨,以下是活动部分文字实录。
PART-1
想亲历中国发展,在英行医32年的资深教授回国了
朱知梅:我的背景,说简单也简单,也复杂很复杂。年,我在上海出生,很早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我去香港,所以我在香港长大和接受教育,毕业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就去了英国,然后竟然在英国呆了30多年。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要医院这件事。没想到年初,香港大学找到我,询问有没有兴趣回医院做事。
如果来中国大陆工作,对我个人而言,冲击是很大的。我在英国做医生的30多年里,工作和生活已稳定而成功,自己也进入了一种无欲无求、处之泰然的境界。
朱知梅教授近照
所以,当香港大学找到我时,面对这样一个可以回中国做医生的好机会,我没有考虑很长时间就答应了。
主持人:您能说一下具体是什么原因触动您回到中国吗?
朱知梅:在英国30多年间,我以旁观者视角亲眼见证中国的发展,觉得非常地感动跟自豪。现在能有机会亲身参与其中,这样的机会在人生中不会很多,所以不容错过。如今回想,我曾做过很多决定,但是这可能是我做过最好的一个决定。
PART-2
差异之一:英国医疗水平均衡,医院和医生
主持人:在新书《我在中国当医生》中,您回顾了自己生在上海,成长于香港,求学和工作在英国,又回到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这段特殊经历,这使得您有机会亲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疗体系和做事方法。
在这里,想请您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医院异同有哪些?
朱知梅: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写《我在中国当医生》这本书。
《我在中国当医生》作者:朱知梅
中信出版社年12月出版
在回来8年半中,我学了很多东西,看了很多东西,也积累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从个人角度,跟深圳*府和老百姓做一个交代,讲讲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那么,中英两国医疗体系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比起中国,英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其人口数量只有广东省的一半。英国的医疗体系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基本统一的,不管是北部、南部,还是东部、西部。但中国的医疗体系有一个情况,地区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服务的质量有不同。
第二,两国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是在医疗文化方面。中医作为中国的主要医疗方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西医只是近两百年才在中国慢慢发展起来。所以,中国有中医文化,而中医的文化是调养、养生。但外国的医疗文化就是看病。当然,资源投资也是不同。
第三,两国的病人看病的习惯也不尽相同。不过这种不同并能不表示我就不能回来工作,我应该主动来适应这种不同,与同事们一起走出一条自己的服务之路。
蔡继福:我的情况跟朱教授刚好相反。朱教授是年到英国,我是年出生。朱教授在英国待了32年后,回来看看中国的医疗情况。而我则是从年大学毕业后,医院工作了十来年,想看看外国的情况。当我了医院会有很多从外国回来的医生,所以我就第一批被招进来做专科医生。
中英的医疗体制有什么不同?我没有去过英国,但是我多多少少有接触了解过。我个人感觉有几个不同的地方:
第一,在英国或香港看病,医院的权力。你必须要先去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再给你转医院。不是像中国,医院医院看,医院医院看,但在英国和香港是没有这个机会。
第二,英国、香港或美国的医疗水平的均值化确实要好一点。这就是说,在国外,病患找王医生看病给的诊断跟找李医生看病差不太大。找GP(全科医生)看病或找专科医生看病,看法也是相对是一致的。
但在国内这点是有挺大的不同的,因为中国太大了。并且这几十年间,中国也没有类似欧美那样系统、长期的医生培训体系和医师规范培训体系。所以中国的地区之间、医院之间,其医疗水平和资源不均还是比较明显的。再加上病人可医院,就会有在北京感冒了,医院看病的情况出现。
这是最直观的两国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两国医疗体制各有优缺点。
PART-3
差异之二:中国医疗水平地区差异大,但有选择权,效率高
在英国公平性会更好,但是效率可能没有国内那么高。在英国,病人能去专科医生那看诊,可能需要好几个月。
年,我在香港待过一段时间。如果病人胃炎犯了,或者想看消化门诊,是比较难的。但国内恰恰相反,效率可能要更高,病人当天想看马上就能约到,即便约不到,下个礼拜也能约到,不存在等候时间太长的问题。
只是国内因为医疗水平均值化不是很好,病人如果找三个医生看病,可能会得到三个不同意见。有的说你要开刀,有的说你要化疗,有的说不用化疗,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已经在进行改善中,比如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国家质量控制中心统一监督等。国家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但现状改善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是我对两个国家医疗体系异同的最直观感受,谢谢。
朱知梅:蔡医生跟我又是意见不同。
我个人的看法是,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所以,中国每个病人可以选择到哪里去看病,是非常好的。外国没有选择的余地,香港也没有。
有选择的权力是很好的,问题是怎么样去选择。
我常常跟血液科的同事说,我希望病人在深圳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假医院看病,这是我们的一种荣幸。但我医院不医院的医生,医院医生团队的服务精神——门诊水平、值班医生能力、白天和夜晚不同时段的医疗水平等。这是病人所做的抉择中最重要的部分。
英国做了几十年,还没有做到让病人真正自主选择。中国有让病人做选择条件的就不要放弃,但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怎么样让病人做正确的选择。这就跟我们可以清晰的对自己吃晚餐吃什么,跟谁吃做出最好的决定是一样的。
Lifeisaboutchoices,尤其在自己的健康面前,这点更加重要。
PART-4
差异之三:手机推送公共防疫预警信息,这在国外看不到
主持人:进入冬季,虽然南方不像北方有那么四季分明的感觉,但冬季确实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朱教授有什么小妙招嘛?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朱知梅:冬天一般人免疫力确实会低一点,导致传染病高发,大家一定要会保护自己。
中国在公共卫生、公共防疫等方面的进展,是我在8年半之前想不到的,这种效率和模式,我在国外也看不到。WinterCrisis(冬天危机)英国每年都会遇到,中国有一点非常好,相关机构、媒体会及时发布预警提示信息,进行有效预防。
我举个在外国看不到的例子。每当深圳有大雷雨或者降温,市民的手机会弹出提醒。几年前,中国南方出现了禽流感,这个信息*府会发送给大众,大家都知道。今天冬天,我就收到提醒,你是否接种了禽流感疫苗。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在利用新技术和媒介,比如手机,把信息传达给每个人。年轻人可以照顾他的父母,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邻居……这一点点小事加起来,最后影响范围就会非常大。
#人物介绍
朱知梅:《我在中国当医生》作者,香港大学深圳血液科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教授、医院教授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至年服务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HealthService,NHS),任职血液科顾问医生及教授,医院医务总监,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以及英国皇家病理学学院院士。在英国行医32年间,于临床、管理和教学方面累积了丰富全面的经验。
朱知梅医生凭借自年医院的实务和体验,确立了不少个人的洞识和视角,尤其是有关中国医疗体系的卓越临床水平、高超效率、人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国内全科及专科的平衡发展、医学界最新的科技进展,以及这些发展对未来医疗服务、药物研发和医学专才培训的影响,等等。
蔡继福,医院神经内科副顾问医生、医院卒中中心执行主任。
年开始参加临床工作,研究医院接受临床训练,临床经验丰富,医院的多种办医理念,医院医院,并开始筹建并负责卒中中心和神经内科的各项服务。医院首个24小时急诊静脉溶栓及急诊神经介入服务;在深圳市首先开创了卒中病人绕行抢救室的新流程,成功将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时间缩短至20分钟以内;医院卒中中心成功通过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认证。
#相关图书
30年英国一线行医经验,
8年中国医疗改革管理实践
一个外籍医生眼中的中西方医疗差异
张五常作序推荐
推荐:
朱知梅教授这本书,写他自己的成长与求学的经历,达安辉与*芝都应该教过他。是那么有趣的经历,大可勒碑志之。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朱教授热爱中国,他被委任到中国来协助医院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适当不过的人选。医道够不够高明是一回事,关不关心国家是另一回事。二者兼备的人选不易找。如果本书的作者朱知梅教授能把医院搞起来,有朝一日,为中国的医疗制度做出贡献,他更是奇葩一朵也。
——张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