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不爱吃早餐,夜宵使劲吃,烟酒控,常常熬夜……这些“坏习惯”持续不断地“折磨”着胃。终于有一天胃承受不住,倒下了,胃病来了。
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
我们常说的胃病,其实是一系列胃部疾病的统称,最常见的就是胃炎,胃炎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其病变可以仅局限于胃底、胃体、胃窦的任何一个部分。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有上腹痛、恶心、呕吐、烧心、反酸、上腹不适、呕血和黑便,也可无症状,而仅有胃镜下表现。急性胃炎一般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该病症状虽在短期内消失,但组织学改变可以持续数月之久。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常诉有上腹烧灼样痛、钝痛或胀痛,进食后加重,食欲不振、恶心、嗳气、反酸,可间歇出现或长期存在,如有糜烂者可有不同程度出血,轻度仅为粪潜血阳性,重者有呕血和黑便。
胃炎到胃癌有四步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为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全身肿瘤的第三位。胃癌的发生是一个缓慢过程,这种缓慢的过程往往容易使很多患者放松警惕,认为自己不过是普通的胃病,结果在不经意间发生了癌变。这与胃病长期难以治愈,患者警惕性不高,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高有直接关系。
第一步:慢性浅表性胃炎。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胃病”。事实上,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此时无需惊慌。
第二步: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年轻患者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年长患者则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萎缩性胃炎症状没有特异性,甚至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主诉。常见症状以隐痛、饱胀不适及消化不良为主,餐后较明显,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它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上皮原位癌的概率较高。萎缩性胃炎是胃癌主要癌前病变,经过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发展为胃癌。
第三步:胃炎反复发生,胃粘膜反复受损又修复,结果胃里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出现了“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往往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发展下去,就是胃癌早期。
第四步:胃癌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因而经常导致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胃炎到胃癌,预防是关键
胃癌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部憋胀不适或隐痛、反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腹泻、食欲减退、黑便等。中晚期除上述症状外,尚可发生梗阻及上消化道出血。病灶靠近贲门部者可发生进行性吞咽困难,位于幽门部的病灶则可出现幽门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约为30%,多数为少量出血。当肿瘤侵及较大血管时可发生大量呕血或黑便。晚期胃癌侵犯胰腺或腹膜后神经丛时可出现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可放射至腰背部,伴消瘦、乏力、贫血、恶液质等全身表现。
对有上腹痛、食欲减退,进食后疼痛不缓解或加重,贫血、乏力、消瘦的病人,特别是40岁以上者,应想到胃癌的可能性。对有不典型的“溃疡病”或“胃炎”病史者,症状加重,对症治疗无效,尤其是疼痛性质发生改变者,应高度怀疑。胃镜对胃癌的诊断是最重要的和确定性诊断手段,不但能在形态上分型,明确病灶部位及其浸润范围,而且可对组织学的病理改变作出确诊。早期胃癌的术后生存率达95%以上,而中晚期胃癌仅20%,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重视胃部疾病,定期检查、复查胃镜,清除幽门螺杆菌,切除癌前病变,放松心情积极管理胃炎,都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好方法。
体检,不要忘记做个胃镜
越是觉得自己身体好或是年轻的人,越容易忽视胃镜检查。恰恰是这两类人一旦发现患有胃癌,进展为中晚期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不要有任何的胃不舒服,就想到是胃癌,也不要因为没有不舒服就不去做胃镜。以下情况考虑胃镜检查:
1.40岁以上人群,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2.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
3.进食有阻塞感,疑有食管疾病者;
4.不明原因的呕血、大便呈黑色,不明原因腹痛;
5.经常性吞东西困难、上腹部疼痛、不停打嗝、反酸、明显饱胀感;
6.有胃癌家族史;
7.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胃切除后、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
胃镜检查不用做得太频繁,普通人一般一两年做一次就可以了。做检查胃镜间隔多久以及复查的次数,目前国内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结合具体的疾病来判断并谨遵医嘱就行。如果只有萎缩,没有肠化或者异型,那就1-2年做一次胃镜;如果有中到重度萎缩,并且还有肠化,那就每年做一次胃镜;如果有了中度异型,那就需要6-12月做一次胃镜;如果有了重度异型,如果确实是,要赶紧要治疗了。
现在很多人都有胃炎等一些胃病疾病,这似乎已经是很多人心照不宣的亚健康问题了。老刘提醒大家,自己的身体自己照顾,没有不舒服不一定就不会得胃癌,非常不舒服也不一定就是得了胃癌。还是那句话,